-靜思書軒華聯店舉辦《募心募款大愛音樂會》慈善義演,有關詳情請聯絡012-2411520||靜思書軒雪蘭莪華聯店在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天--8點到11點早上,進行資源回收,歡迎您積極響應,把物資送來的同時,更歡迎您加入環保志工行列。~感恩合十

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

2010 『慈濟心。緬甸情』 - 12月5日 吉隆坡KLCC捲土重來

慈濟自從緬甸遭受風災侵襲以來,不曾停歇過,愛的腳步到現在依然在延續。
說起緬甸,最讓人耳熟能詳的莫過於為民主鬥爭而被軟禁了長達20年的昂山舒吉,在軍政府施放的重重面紗遮掩下,讓人看不清緬甸內裡的美麗與哀愁。

前年5月的一場世紀熱帶風暴,給緬甸帶來了深重的災難。狂風掀起巨浪,奪走了緬甸13萬居民的生命,超過百萬人流離失所。

風災之後哀鴻遍野,救災工作刻不容緩,緬甸軍政府卻嚴格限制外國救援團體進入,加上緊接而來的四川震災,國際救援團體在緬甸無功折返後,紛紛將救援主力投向中國。
但是,慈濟基金會卻始終沒有放棄。不僅災後數日成功組成勘災團進入緬甸境內,救災賑濟樣樣來,以誠意打動軍政府,成了首個獲緬甸政府公文核准,進入重災區協助救災的國際救援組織。

自此以後,慈濟在緬甸展開了長期的人道救援行動,大愛的種子經過一年半的日子,已在當地紮根茂長,並成功培育當地志工。

67歲的慈濟志工楊慈祺,戴著一副老花眼鏡,慈祥地娓娓說出自己在緬甸親眼所見的感人事跡。

她表示,到了緬甸才真正感受“見苦知福”的道理。

慈濟不斷的在計劃援建學校,為孩子建築希望。
“我們一般用‘家徒四壁’來形容貧窮人家的情況,但是在緬甸,卻要用‘家無四壁’來形容,因為一些災民自風災後就沒有房子居住,只能睡在勉強能夠擋風避雨的草棚裡,全身上下只有一條紗籠用來蔽體。”

身體力行體現大愛
儘管如此,緬甸人卻依舊善良、純樸。她透露,有一對老夫妻,雖然家中沒有錢,但他們卻每天將要煮的米抓出一把,另外存放在甕裡;因為他們相信慈濟人說的“粒米成籮”,累積點點滴滴也能助人。

慈濟成立當初,也是靠30名婦女平日一點一滴的小額存款凝聚成大愛的力量,因此志工們以這教導緬甸居民,每一餐收起一些米糧,積少成多之後,就可以捐給寺廟,行善佈施,他們之中很多都在身體力行體現大愛精神。

因為曾經歷過風災水患之苦,所以當緬甸人民看到台灣發生88水災,特別感同身受,除了祈禱希望台灣不要像緬甸一樣受苦,更是紛紛把平日儲蓄的收入都捐給台灣風災災黎。

那些錢大都是存在慈濟發給他們的竹筒撲滿裡,志工們居然可以收到超過100個竹筒撲滿。儘管裡頭金額不多,然而這群日子過得艱辛困頓的人們,卻有著人傷我悲的高尚情操,實在令人動容。

“他們之中有些窮到連雞蛋和蘋果都沒有見過,但即使再窮,他們還是捨得將僅有的收入捐出去。反觀我們自身,都未必有他們這樣的奉獻精神。”

一年之內,已然年近古稀的楊慈祺來回了緬甸4趟,那裡自然樸實的國土,與純良親和的人民,每一次都給了她不同的感受。

學習災黎與人無爭
她發現,不論在哪一個市鎮村莊做發放、關懷,處處見到的都是受災民眾臉上真誠的笑容。
這一切,都讓她心裡十分感嘆,現代人平日儘管豐衣足食,卻往往笑不出來,日日憂心煩躁也不知道是為了甚麼。

對她而言,這些災黎不是受助的人,反而成了她的老師,她向他們學習——與人無爭、與事無求;活出人性原始的純真、樸實與自然。

偏遠鄉間,寺廟擔起教育重任
在緬甸,教育分為學前教育、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。學前教育招收3至5歲的兒童,基礎教育學制為10年,前4年為小學,五至八年級為初中,九、十年級為高中。基礎學校教育雖然免費,但在許多鄉村地區,寺廟才是孩子啟蒙教育的起點。

雖然義務教育免學費,然而在偏遠鄉間,仍有許多孩子因為負擔不起那一點點的學雜費而失學。村莊裡的寺廟,便以宗教力量彌補正規教育的不足,出家人承擔起教育的責任。寺廟是學校,僧侶是老師,孩子在克難的環境中,接受和正規學校相同的教育。

去年6月,楊慈祺隨著馬來西亞教育志工團,趁著學校放假期間,到緬甸進行教育訪察。他們一團12人,一連走訪了好幾所寺廟學校,除了送孩子文具用品和餅乾,也希望把更多的慈濟人文和校園帶動方式,傳承給緬甸志工,教育緬甸的下一代。

他們一團人,從大路走到小路,最後走在稻田邊的小徑,才抵達目的地。在這一所寺廟學校,雖然環境又悶又熱,但300名學生卻都安靜地坐著。

免費教學19年,威達卡寺廟學校全校有145名學生,半數以上學生是孤兒或棄嬰。寺廟住持將為這些未來國家棟樑提供免費教育,長達19年。

“我已經沒有父母了,今日你們這樣來看我們,我很高興。”學生善達偉迪(Sam Dar Wai Thi)以一張陽光般的天真臉孔笑對志工。

寺廟學校法師辦學的堅持,與師生間深厚的情誼,深深撼動了慈濟志工。在這群自小沒有父母的孩子眼裡,寺廟的師父和老師就是他們的親人,是克難的環境,培養出如此堅貞的師生情誼。

老師愛蜜珊(Aye Mee San)說:“在我們的學校裡,有一些小孩是沒有父母的,在他們的眼眶裡會看到一些淚水。”

另一所寺廟學校,則配合慈濟,拆下一片教室隔板,以便容納400多名孩子,都有機會參與志工帶的活動。學校附近的住家,環境都不好,但都努力地把孩子送到學校讀書。最簡陋的環境,顯露的,卻是最純樸的人性。對楊慈祺而言,這群孩子和老師,才是真正為教育志工團團員上了寶貴一課的生命導師。

義演為緬甸4中學募款
一場名為“慈濟心,緬甸情”的慈善義演,即將於12月5日(週日)晚上7時30分,在吉隆坡城中城會展中心舉行。這場由佛教慈濟基金會馬來西亞分會主辦的義演,目的是為慈濟在緬甸興建4間中學的計劃募款,因此當晚所有樂捐款項將全數投入“國際建設基金(緬甸)”。

發展教育,冀脫離貧困
一年半過去了,駐守緬甸的馬來西亞慈濟志工,從一開始的救災援助到人文深耕,已經逐步安頓災黎和落實各項短中期賑災重建計劃。

由一開始的資助救濟品,協助他們重建家園,到派發稻種,使農民得以耕種收成,栽培和訓練當地志工,以達致自力更生的結果。

最後,則是興建學校,解決當地的教育問題。社會的希望在孩子,孩子的希望在教育,唯有讓孩子接受教育,才有望讓他們脫離貧困的泥沼,也只有著重於發展教育,才能真正協助當地居民自立。

仰光1中學竣工
目前正在進行的長期計劃,包括興建4間中學和房屋,其中在仰光附近的一間中學――頂干鐘第4中學已經竣工。

2009年6月1日,是緬甸全國新學年的開始,也是慈濟在緬甸風災的希望工程援建學校中,第一個遷入新校舍的日子。學校開學啟用,學生人數從原本的820名,增加了156名,共976名學生,分別為幼兒園158人,小學812人以及中學6人,連學校老師也從23名,增加至27名。

一年半前因風災而倒塌的校舍,一年半後的今日以嶄新的面貌再現,引領緬甸的學子們邁向全新的希望未來。



光明日報/ 副刊‧報導:鄭晶文‧2009.12.09

沒有留言:

《靜思語》精選

《靜思語》精選

用[心]推出--靜思[心]福田

用[心]推出--靜思[心]福田
記載雪蘭莪靜思書軒的菩薩足跡。。

虔誠祈禱